赤峰市,原称为昭乌达盟,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华北地区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大兴安岭余脉南麓,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北麓。西拉木伦河源于市境西部,向东横贯全市,老哈河由南部入境,于东部与西拉木伦河汇合成西辽河。赤峰为红山之意,蒙古语乌兰哈达,因城区东北部赭红色山峰而得名。因红山文化国宝碧玉龙的发现,赤峰又被称为玉龙之乡。赤峰地区曾是辽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两大都城辽上京和辽中京分别坐落在巴林左旗和宁城县境内。赤峰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9月6日),姓耶律,字阿保机,小字啜里只,汉名亿,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今内蒙古赤峰市一带)人,辽朝开国君主(916年3月7日—926年9月6日在位),在位10年。
九世纪末,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长痕德堇可汗时,阿保机任挞马狘沙里,统领亲军征服北边部族。唐昭宗天复元年(901),选任联盟夷离堇(军事首长),进任于越。统兵进攻室韦、于厥及奚,又南下攻掠河东、代北等郡。后梁开平元年(907)取代遥辇氏任联盟长。贞明二年(916)建立契丹国家,称皇帝,年号神册。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设宫卫骑军和州县部族军,继续南侵代北及河北州县,又向西征服诸游牧部落,直抵甘州(今甘肃张掖)。天赞四年(925),东征渤海国。次年正月进围渤海国都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迫降渤海国王大諲撰。在渤海国旧地建东丹国,封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回军途中病死扶余,谥昇天皇帝,庙号太祖,墓号祖陵。
耶律阿保机经过多年的征战,把北方各族统一在自己的政权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阔的辽王朝,密切了北方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契丹及北方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贡桑诺尔布(1872年—1931年1月13日),字乐亭、号夔盦,乌梁海氏,清代内蒙古王公,清末民初的蒙古族政治家、教育家、诗人。
他是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蔑(济拉玛)的后裔,贡桑诺尔布是旺都特那木济勒之子,同时也是肃亲王善耆的妹夫。他会操蒙、汉、满、藏等语言,各语诗、书尽通。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又学会了日语。1899年(光绪25年)他袭任父爵,为第十四代札萨克多罗都棱郡王,卓索图盟盟务帮办,后来他曾任资政院外藩王公世爵议员,为卓索图盟的代表。中华民国成立后,他于1912年(民国元年)9月任北洋政府蒙藏事务局总裁,1913年12月任政治会议议员。1914年(民国3年)5月,蒙藏事务局改组为蒙藏院,他仍任总裁。此外他还兼正白旗满洲都统。1917年7月张勋复辟,授理藩部尚书。1922年(民国11年)4月他从蒙藏院总裁任上退职,转任畅威将军。1923年(民国12年)2月他又重任蒙藏院总裁,直到北洋政府时期结束。1925年(民国14年)他任善后会议会员、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后来任卓索图盟盟长。1931年(民国20年)贡桑诺尔布去世,享年61岁。
贡桑诺尔布是蒙古民族近代史上重要的开拓者,也是赤峰及东蒙地区近代史中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就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时,已是清王朝覆灭的前夜,社会动荡不安,国事风雨飘摇。为谋求民族的振兴和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他呕心沥血,身体力行。开创了漠南蒙古教育之先河,先后创办了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守正武学堂。为喀喇沁右翼旗培养了大批先进人才。他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接受民主启蒙思想,大力推行旗政新举措,创造了清代蒙族经济、文化的十项第一,为塞外蒙古诸部翘楚。他办报纸、建近代学堂、把邮电所等新生事物引入了漠南蒙古。辛亥革命后,他毅然赞成共和革命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贡桑诺尔布性情恬静,平易近人,通晓蒙、满、汉、藏等各种文字,喜吟咏,著有《竹友斋诗集》流传于世,好诗文、工书法,并擅长绘画,诗词歌赋无不精通。
特睦格图(1887年—1939年5月2日),汉名王睿昌,字印侯,蒙古族,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旗王府大西沟(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大西沟村)人。中国蒙古文、满文、藏文铅字的创造者,出版家、翻译家。
王睿昌自幼聪敏好学,才智过人,在贡桑诺尔布王爷所办崇正学堂毕业后,受贡王赏识,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派他到北京东省铁路俄文学校专攻俄文。1906年冬又被贡王选派赴日本东京振武学堂学军事,后转学医,6年后回国。1912年至1913年在王府、赤峰行医年余,1914年贡王进京任蒙藏事务局总裁后,任他为局首席翻译官兼庶务科长、典礼司员兼蒙藏学校教授。1915年王睿昌对中外铅印工艺、字形作了细致研究之后,首先将蒙文、满文上中下三体400余字母、字头,书写成工整的正楷字,用牛角刻出85个字形。但应用于印刷时,未获成功。第二次他改用日本黄杨木作材料,但中国京津地区不能承制木刻活字版。
1919年在贡王的支持下,他多次到天津向一日本人学习雕刻技术,并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制成了蒙文铅字铜模,铸出了铅字。1922年冬,蒙文铅字印刷术终于在我国首获成功。翌年民国政府农商部对此发奖表彰,决定不征捐税,发给30年专利证书。与此同时,特睦格图创制的满文铅字亦同时问世。1923年春王睿昌在北京创办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蒙文出版社(蒙文书社),自任经理。他又兴办了蒙文印刷厂。从1922年到1929年末,是蒙文书社的鼎盛时期,由特睦格图主编、翻译、出版的蒙、满、汉、藏文历史和现代书籍多达50余种,10万册以上。这些书在国内及日俄、法国广为发行,《蒙日语会话》、《蒙文教科书》(8册)成为日人等外族人员学蒙文蒙语的入门书籍,受到好评。1939年5月2日病故于王爷庙,终年53岁。
王睿昌精通蒙汉满藏四种语言、文字,亦通晓日、俄两种文字,成为蒙古族第一代留学生、知名学者。但他不爱高官厚禄,一心致力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研究,从事蒙、汉、满、藏文字典籍的翻译和整理。
张履谦(?—1946年),字陆吉,号益吾,直隶省承德府敖汉旗(今属赤峰市)人,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光绪二十九年中举人,光绪三十年,会试第189名;殿试登三甲第49名进士,后被授为中宪大夫、通议大夫,正三品。在我国科举制度中,张履谦是赤峰地区1300 年中唯一考中的进士。民国时曾任陕西省高等法院刑庭审判长,张履谦志存高远,德才并举,心系国家,是一位不乏爱国爱民可贵情怀与民族大义的爱国学儒。曾积极帮助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事业,张履谦还组织西安的社会名人上书国民政府,呼吁联共抗日,为营救爱国进步人士起了重要作用。抗战时,张履谦还积极鼓励张学良联共抗战。七·七事变后,他鼓励家人报考军校投身抗战,其堂侄张钟秀和堂孙张汝诚投笔从戎,为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张履谦联合了许多社会贤达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捐助大量款物。抗战胜利后,张履谦于1946 年病逝,终年七十三岁。
2005年,敖汉旗政协和敖汉旗委统战部举办了纪念张履谦中进士100周年座谈会,对张履谦给予了高度评价。2008年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在箭桥中学塑立了张履谦铜像,以励后人。
麻俊坤(1928年—1953年),内蒙古赤峰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
1928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一个贫农家庭。1947年2月,麻俊坤参加了当地的小哈拉道口公安部队,后部队改编,他在第五十四军一三五师四O四团三连先后为战士、排长等职,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的历次战斗中,麻俊坤都很勇敢顽强,天津战役中曾立两次大功,荣获英雄奖章。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麻俊坤毅然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7月在朝鲜金城反击战中,三次负伤不下火线,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战斗,指挥全排打退敌人20多次反扑,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一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称号。
马玉林(1906年—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人,原赤峰市公安局侦察员。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生于赤峰县建昌营长胜沟村,后迁居赤峰县安安庆沟卢家营子村。马玉林幼家贫,12岁给财主家扛小活、放羊。放羊时习练辨踪、跟踪本领。他虽未念过书,但很聪明,他以羊的大小、肥瘦、毛色、特性等体征为依据,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比较、琢磨,练出一手看蹄印,就能联想出羊的体态特征的硬功夫。所以他放羊很少查数,只要跟在羊群后面看蹄印,便知是否丢失,或丢了哪只,顺蹄印追踪,不论远近,准能找回。从此,他除常常找回自家的失羊外,也常帮助乡亲们找回丢失的牲畜。由于他对踪迹有异乎常人的敏感,渐渐地不但能追踪牛、马、羊,对人的脚印也极感兴趣,通过辨认人的足迹,就能判断出人的性别、身高、胖瘦、年龄、体态。
由于马玉林的特殊技巧,1959年7月,50岁的马玉林被吸收到市公安局刑警队,当了一名刑侦队员。长期的码踪实践,他头脑中积累了一套完整的辨踪经验,从脚印的轻重、步态、步幅、虚边、压力、带土等情况,即可分析出人的性别、职业、身材、习惯、年龄、身体特征等,而且在沙土上、硬地上、草地上、水上、砾石地上、雪地上、河水中、雨天如何辨迹追踪,都摸索出了规律,形成较完整的步法追踪技术。因此,马玉林名噪遐迩,辽宁的朝阳、锦州、内蒙的包头以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宁夏、青海、广州、南京、上海、武汉都曾请他和他的助手苗春青去协助破案或送来单个足迹要他们推断罪犯特征。
1964年国家公安部把马玉林和苗春青请去北京,研究步法追踪技术教材,组织一次技术表演,受到公安部领导的赞扬。马玉林曾多次被评为市、局的先进工作者,内蒙公安厅曾授予追踪能手称号。1981年1月因病去世,享年75岁。根据他的事迹,曾有作者写了长篇报告文学《神眼》、《神眼马玉林》,又以他为原型,拍制了6集电视剧《神眼》。
杨振玉(1931年10月—1998年11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人物。
1947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学校毕业,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3师7团射击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大队大队长。先后击落敌机3架、击伤敌机1架,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特等功1次,1952年12月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8年苏联红旗空军学院毕业,回国后,任空军团长,师副参谋长,副师长兼参谋长,空军第4军参谋长,空军上海指挥所副司令员。1986年10月至1989年11月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1989年11月至1993年1月任空军指挥学院院长。1993年1月至1994年10月任空军副司令员。1998年11月1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
张贵荣(1934年12月—198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人物。
1948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主任教员、团长、步兵学校副校长、省军区司令员等职务,是全国六届人大代表;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作战勇敢;张贵荣在1984年1月15日在边防一线部队调研时,突发高原性心肌梗塞,拉着马尾巴永远倒在了边防线上,终年49岁。
张贵荣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军的优秀指挥员。他热爱党,忠诚党的事业,特别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坚决贯彻执行。他党性强,作风正派,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谦虚谨慎,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深受干部、战士的爱戴。他热爱西藏,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建设西藏边疆做出了贡献。
窦景庸(?—1093年),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城)人,辽国(契丹)政治人物。
窦景庸是中书令窦振之子,聪敏好学。清宁年间,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累进少府少监。咸雍六年(1070年)授枢密院直学士,不久出任汉人行宫副部署事。大安元年(1085年)转任南院枢密副使、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赐号同德功臣,封陈国公,拜南府宰相。因病致仕,后加太子太保。大安六年(1090年)出任武定军节度使。刑事裁判公正,轻重得宜。大安七年(1091年)任中京留守。大安九年(1093年)于中京留守任上去世,谥肃宪。
窦景庸在辽政治、文化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辽史》卷九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